CATTI(三级)与翻译专业本科课程的衔接: 实践与反思
——以西北师范大学CATTI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来源: 董晓华

  十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刻度。今年是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CATTI)实施的第十个年头,也是翻译教育从外语教学母体中逐渐分离,走向翻译专业教育层级化、体系化发展的十年。在此意义上,CATTI与翻译专业教育同路并行。作为一名在此路上奔走的普通老师,笔者亲历了CATTI日益重大的影响力,在自己的工作中探索了CATTI与翻译专业本科教育融合的途径。二者在我校翻译人才培养上的融合过程,对笔者而言是一个探索之旅,既有拓路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在十年这一刻度上,回首来时路,展望前方远景,一路的实践与反思欲与同仁分享、祈商。

  一、CATTI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与发现

  十年前,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设立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也是其中的一员。2003年,我校招收了第一届翻译班学生。当我们第一次了解到CATTI后,意识到这一考试对于翻译学习者的重要性,急切让师生对此有所认识,希望能够尽快开设与CATTI相关的课程。但是如何将CATTI与翻译本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当时却是困难重重:

  困难一:师生对CATTI考试资格证尚无认识,内在需求较弱。

  我校地处西北,当时对这一全国性专业考试的回应可用“漠然”来形容。我院的翻译任课教师没有一位报考,学生对其的认知几乎为零。但是师生对此没有回应并不表明CATTI本身并不重要,而是意味着要做更多工作促进对其的认识。虽召集学生进行了集中宣讲,鼓励报考,但应者寥寥。

  困难二:CATTI如何融入我院已有课程体系。

  如果开设一门与CATTI相关的课程,它应如何设置?首先需要确定学生的程度是否能够达到CATTI最基本的要求,开设在哪一年级为宜等,而这都有待对学生进行测试。2004年我们组织了一次CATTI三级口笔译模拟考试,并进行了成绩分析,结果显示:从难度看CATTI考试(三级)的内容可以纳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于是增设了一门《翻译资格证考试辅导》课程。由于属于初步探索,暂将课程类型定为任选课,周学时为2学时。

  困难三:授课教师压力大,教学模式粗糙。

  囿于当时师资队伍中没有参加过CATTI的老师,因此开设这样一门课给任课教师带来极大压力。教师需要广泛查阅资料,掌握CATTI考评目标,考评内容、方式以及相关要求。由于授课时数的限制,课程内容只能以CATTI三级《笔译实务》教材讲解为主,授课模式相对单一。

  虽然在最初的探索中,无论在师资的配备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准备上都捉襟见肘,学生也无明确报考CATTI的愿望,但我们还是开始了艰难的破冰之旅,引导学生通过CATTI进一步认识翻译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令人喜悦的是,这些努力在首次开设这一课程后就见到了效果:一名学生报名参加了CATTI并顺利通过了三级笔译。当时CATTI甘肃考生寥寥无几,这一成绩对我们师生是一个迎春花般的讯息。在接下来几年里,我院翻译班学生通过CATTI的逐年增多,2006级和2007级有两名学生在三年级时通过了CATTI三级笔译,四年级通过CATTI三级口译。同时,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CATTI课程的师资力量也逐步增强,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也日趋丰富。

  在探索中我们发现:翻译职业资格认定、翻译能力水平的评价的内容与翻译专业本科教育不仅可以结合,而且还可以有力推动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这门课程的初期开发是基于直觉性认识,随着经验的积累,结合课程理论我们对已有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梳理,对CATTI校本课程开发从两个维度进行了反思与优化:一是显性课程维度。分析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方面与CATTI、与其他课程有效衔接的问题;二是隐性课程维度。探讨如何在CATTI校本课程的教学中融入翻译职业素养等隐性教学内容。

  二、课程理论视域下CATTI校本课程的反思

  一个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其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的具象,课程体系以紧密联系的教学目标和有序的教学活动为特征,学生通过结构化学科知识安排和有序的学习活动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在当今专业化程度日益增强,职业分工日趋细化的背景下,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须要与社会需求相联系,与翻译行业的变化相呼应,能够有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此意义上,将CATTI与专业教育实现“无缝对接”是每个翻译专业院校需要关注的内容之一。

  CATTI的社会价值具多维性。它既是对从事和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的翻译能力和水平的权威性评价方式,也是翻译职称认定的统一评定方式。此外,通过该考试进行翻译专业资格认证,大力促进了翻译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虽然,CATTI与翻译专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有内在的联系,但翻译本科院校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CATTI也有其作为水平考试、资格证考试所特有的形式与内容。在本科阶段开设与CATTI相关课程,其课程目应该是什么?是以学生获得翻译资格证书为旨归吗?是为给学生增加一块求职的敲门砖吗?如果是,那么课程模式是否要与翻译培训机构授课模式相靠近?如果为否,那么设置CATTI相关课程的意义是什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教师在CATTI课程中所传递的理念,影响到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选择;教师的这些选择又会影响到学生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对翻译职业的认识。因此,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追本溯源。

  泰勒认为教育目的源于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需要。(黄政杰:2000,145)。Sonia Colina (Sonia,2003)基于“培训”和“教育”的对比分析,梳理了在翻译教学中的多种形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同层次之间的特点和要求。她认为翻译本科阶段的培养应属于教育性质,而非职业技能的培训性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其认知能力,并培养其在以后工作中多样的工作情景的态度和素质。从本质上讲,翻译专业教育在本科阶段,不同于社会市场所提供的短期培训式的教学,也不同于具有凸显职业教育特质的MTI教学。在本科阶段的翻译教育具有二元属性:一是育人的属性,二是职业教育的属性。其育人的属性决定了在本科阶段设置CATTI相关课程,不能仅仅以获得翻译资格证书为终极目标,进行功利化教学;其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翻译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应将翻译专业资格的考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并通过开发CATTI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翻译职业要求,了解翻译行业发展,提升翻译实践能力。

  三、CATTI校本课程的优化

  基于以上反思我们认识到CATTI校本课程开发在本科阶段不能简单化,将其生硬地嵌入课程体系中,而应该结合翻译职业的发展、本科阶段教育特征和学生的需求状况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与开发,使之能够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断优化CATTI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实践与反思聚焦于三个具体方面的“衔接”:

  (一)CATTI校本课程目标与CATTI(三级)考评目标的衔接

  课程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CATTI(三级)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应试者的笔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准专业译员水平,在考试中主要测试译者的翻译实践能力。在开发CATTI课程时,基于对翻译专业本科教育二元属性的认识,在该课程目标中以CATTI三级的要求为基点,以翻译能力培养和翻译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为重点,试图将翻译本科专业教育的职业性和育人性联系起来,将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将显性课程的目标与隐性课程的目标结合起来。课程目标表述下:

  1、了解全国翻译资格证考试的意义及要求; 熟悉三级笔译考试的考试流程,内容和题型;掌握相关题材的词汇和常用表达;扩大常见行业领域或专题的知识面,丰富术语库的词汇量。

  2、进一步理解、掌握在前期课程中所学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在本课程中能够较为熟练地加以综合应用;能够结合所学翻译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反思,提高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完成课堂任务和课后翻译任务,提高学生电脑操作能力和网络资源搜索能力,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基本工作习惯,提高交流、合作能力,提升翻译职业素养。

  (二)CATTI校本课程内容与CATTI(三级)内容的衔接

  1、CATTI I(三级)难度与校本课程开设时间的衔接

  从第一次翻译资格证模拟考试的结果看,我校的CATTI课程开设在四年级是比较合适的。然而,两个方面的因素使我们将该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1)CATTI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在第六学期,我校的翻译专业学生已经修完翻译基础课程,CATTI中所要考核的技能运用是综合性的,因此,通过CATTI课程的学习,不仅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前五个学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翻译技能的综合运用的能力。(2)学生的参考几率与学习状态。在第六学期,学生修读完CATTI课程后有三次可以参加考试的机会;若将该课程设置在四年级,学生要面临的专业八级考试、择业与考研压力会影响考试准备情况,也会减少学生参考的机会。此外,根据翻译资格证《大纲要求》,CATTI(三级)难度大致为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或外语大专毕业生水平,并具备一定的口笔译实践经验。从以上表述中得知,原则上该类课程设置在三年级可行。

  2、CATTI校本课程内容与CATTI I(三级)教材的选择

  CATTI的笔译与口译分为综合能力类和实务两类科目,所涉内容丰富广泛,每个科目各有侧重。但本科阶段教学任务繁重,总学时有限,难以将CATTI内容完全转化为相应门数的课程进行学习。在前期探索的经验上,在后来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对CATTI校本课程进行优化,将《翻译资格证辅导》这一课程分化为两门课程——《笔译综合技能》和《口译综合技能》,课程名称变化旨在体现该课程重点为翻译技能的综合性运用,突出翻译实践,在教学上不以考试辅导为目的,而是融入为学校课程体系。课程类型也从任选课提升为专业必修课。

  在CATTI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发现:CATTI(三级)教材是翻译本科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若课程设计得当,CATTI教材第六学期的教学能够实现良好的衔接。受我校总学时统一要求所限,CATTI教材不能全部用为课堂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学生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培养阶段的特点,翻译实务科目的教材选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蓝本,将综合能力科目的教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教材。

  CATTI (三级)的笔译教材既有和语言学习有关的词汇、阅读理解、语法等模块,也有基于翻译专题领域的翻译实务训练;口译部分既有针对英语听力理解表达能力模块的内容,又有具有特定文体特征的口译实务训练。口译和笔译教材都包含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与英汉互译问题分析。因此,在翻译知识与翻译技能上,CATTI教材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正好符合我校三年级阶段所需翻译课程内容的特点。泰勒指出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须符合三个原则:连续性、顺序性和统整性。(李子建、黄显华:1994:269)连续性是指课程中所包含的因素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予以重复,使学生有机会反复练习。顺序性是指每一个具有连续性的经验建立在迁移经验之上,并对同一题材作更深、更广的处理。统整性是指统整学生分科的学习内容,以增加学习的意义,应用性和效率,并使学习者能将其行为、技能与所学的重点加以统一和连贯。从连续性、顺序性这一纵向的维度看,CATTI校本课程与学生之前所学内容形成了良好的衔接。学生前期所学的笔译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英汉对比知识、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语篇与翻译的基本知识、文体与修辞知识等;基础阶段的口译类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听辨能力、译述能力、笔记方法和基本的口译理论知识等。在人文素养类课程中,学生修读了《英语国家概况》、《西方文化》等课程;因此,学生前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CATTI校本课程中会得到深化,而且运用的综合程度更高,这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横向维度看,CATTI校本课程与同期开设的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了对接。在第六学期所开设的笔译课程为“文体与翻译”,口译课程为“专题口译”,这些课程与CATTI笔译实务与口译实务在难度上接近,在内容上相呼应。CATTI课程与这些课程虽各有侧重,但形成了教学内容上的统一性,互为补充。

  (三)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与CATTI(三级)考评方式的衔接

  作为专业水平和翻译资格认证考试,CATTI(三级)采取的是终结性的评价的方式,而在教学情境中,采取终结性评价的单一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在CATTI校本课程中,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和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评价中采取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同学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甚至在学期翻译任务的评价中,也避免采用非常单一的评价模式。以《笔译综合能力》的学期作业的评价为例,该成绩评定是基于译前、译中、译后三个环节:(1)译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学生须查找词汇,相关术语、背景资料,对翻译文本的特点和难点进行分析。(2)译文翻译质量是否达标,这一部分从译文的忠实、流畅程度、修改力度以及译文排版等方面进行评价。(3)翻译任务完成后,学生对其的反思是否深入,考察学生对翻译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结合所学理论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这样多维度的评价,促进学生对翻译能力多元构成的认识,重视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结合模拟考试,让学生对CATTI考试模式、应该达到的翻译速度和应试的心理素质有感性认识。在教学方法上,虽然课程教材选用的是CATTI指定教材,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模块进行强化式、培训式教学,而是在教学中融入翻译理论的分析,采取小组讨论、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与交流,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在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日益体系化,翻译工作日趋职业化的时代大潮中,我校的CATTI课程开发只是沧海一粟。然而,一块小小的稻田也能映画出广阔天空的一帧美景。CATTI校本课程开发见证了翻译本科教育与CATTI的牵手,探索了二者在这一人才培养阶段的融合途径和教学价值。这一探索之旅的甘苦已融入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之中,参与者的反思也已一点一滴化为学校的翻译专业教育实践之中。在十年这一重要刻度上,对CATTI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实践与反思作此回顾,只为抛砖引玉,以期翻译学界、业界为CATTI 与翻译教育在未来深度融合勾画更为宏大的愿景,福泽莘莘学子。

  参考文献:

1. Beeby,Allison, Language learning for translators: Designing a Syllabus [A]in Kirsten Malmkjaer (eds.) 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C].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2. Colina, Sonia.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 A Handbook for Teachers[M].Boston: McGraw-Hill. 2003.

3. 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1.

4. Pym, Anthony. 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 [J]. Meta. 2003 (4): 481-497.

5. 柴明颎. 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 中国翻译, 2010(1): 54-56.

6. 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 何刚强.译学无疆,译才不器——翻译(院)系培养人才应有长远的眼光[J].上海翻译,2006(2): 39-42.

8. 黄政杰. 课程设计[M]. 台北:台湾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

9. 姜秋霞、曹进.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翻译,2006(5):8-13.

10. 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与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4.

11. 仲伟合、穆雷.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 2008(6): 4-8.

12. 仲伟合.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 [J].中国翻译,201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