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永远都不晚:回首CATTI“通关”之路
来源: 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
我与CATTI结缘,始于2010年。从那时起,我陆续通过了英语三级笔译、二级口笔译和一级口笔译考试。2014年11月,我顺利通过了CATTI同声传译考试,幸运地成为首批CATTI“通关者”之一。过去的几年中,我一直把CATTI当目标,以考促学,不断地激励自己前进。CATTI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几张证书,更是我生命中一段重要历程的印记。本文既是对考证路上的学习方法的总结,也是对我本科毕业以来的学习经历的回忆和反思,希望能与奋斗在CATTI考证之路上的学友们共勉。
荒废
虽然2003年,我毕业于南京一所外语类院校的英语本科专业,至今一直从事科技英语笔译工作。也许是因为本科期间学校管理过于严格,开始工作的我就像刑满释放一样,满心都是享受自由生活带来的快乐,完全没把学习当作一回事。每天只要做完单位的工作就会去打游戏,周末的时间也从不看书,本科期间培养的学习习惯几个月之内就被我彻底抛弃了。偶尔有想学习的时候,也只是把喜欢的历史书拿来读一读而已。仗着自己本科时底子还算可以,想着先把游戏瘾过足了再说。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五年之久,直到2008年,在一次和同事的聊天中我才知道CATTI的存在。
震撼
虽然CATTI在2003年就推出了,但埋头打游戏的我此前竟一无所知。在网上了解了CATTI之后,我对这本由当时的人事部颁发、通行全国且难度极高的证书的感觉,简单地说就是遥不可及,心想大概只有全国范围内的顶尖外语人才才能通过考试吧。出于好奇,我在网上翻阅了从2003年开始的通过人员名单。结果令我震撼得无以复加:在2005年的两次二级口译考试的通过人员名单中,我的两名本科同学的名字赫然在目。我至今仍清楚地记着那时震撼的感觉,对当年水平相近的同学已经精进至斯的佩服、对自己虚度时光的悔恨、失落和挫败感、还有连嫉妒的资格都没有的无力感混杂在一起,让我猛然觉醒:如果继续沉迷于游戏,我将永远无法实现本科时做同传的梦想。从那时起,我开始了漫长的恢复过程。
触底反弹
荒废五年的结果是极其严重的。2008年年底的我,除了在工作中被动地积累了一点专业知识和笔译经验外,几乎一无所能。听力和口语更是比本科时差了一大截。而最严重的,是我已经完全没有了本科时那种专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恢复英语水平、提高翻译能力,真是不知从何入手。仔细考虑之后我认为,既然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我的本科同学通过了CATTI二级口译,那不妨也从CATTI入手,就把自己当成初学者,从CATTI三级笔译考起。选择CATTI作为衡量标准,除了它的权威性和普适性外,还因为它口笔译都各有两级,这就像游戏中通过打怪升级实现成就一样,可以循序渐进。每过一级都可以确定下一个目标,很适合从零开始自学。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CATTI“打怪升级”之路。
三级笔译
确定目标以后,我买来CATTI三级笔译的参考书,简单翻阅之后,确定了我的学习方法:先自己翻译一篇参考书上的原文,之后再花一到两天对照参考译文吃透这篇文章。由于之前多年沉湎于游戏,我的自制力和专注力都很弱,所以开始自学的头一两个月很不顺利,需要不停地鞭策自己才能忍住玩游戏的冲动。好在挺过最初的两个月后,情况逐渐改善了。我慢慢能沉浸在翻译的乐趣当中,在每篇文章的翻译和对照参考译文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的学习状态和自信心的回归。虽然由于工作原因这样的状态有过中断,但我在2009到2010年5月期间基本保持了做练习--对照译文—体会提高的节奏。2010年5月,我参加了三级笔译考试。7月份查到了成绩,通过了。在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也想起,同考场的考生很多都是二十岁不到的本科生甚至高中生,这也让我确认了我和同龄人相比已经远远落后了的事实——我还需要更努力才行。
二级口笔译
通过三级笔译考试的喜悦只持续了几天,我就确定了下一个目标:二级笔译、三级口译。2010年8月,我买来了二级笔译和三级口译的参考教材,并在论坛上查到了很多模拟题。在分析了二级笔译参考书和真题后,我认为虽然相比于三级笔译,二级的题量和难度都增大了不少,但我之前的练习方法仍然是可行的。因此我基本沿用了备考三级笔译的方法来准备二级笔译。不过这时由于主要精力放在了口译上,再加上我的本职工作就是科技笔译,所以参考书笔译练习的频率就减为每周一篇,《政府工作报告》等中国特色的内容准备也通过口译来切入。
相比于笔译,我在口译方面则是零基础。我简单浏览了三级口译的参考书,听了听音频,感觉自己基础太差,还是有人带着入门更好一些。因此我决定报个口译培训班。我选择的是北京的一家比较大的口译培训机构,电话咨询时对方的建议是二级口译比较适合我的情况。就这样,我花了两个月的工资报名参加了一个针对二级口译的培训班。这是个周末班,2010年10月份开始上课,逢节假日休课,断断续续上到了2011年4月份。从零开始学习口译的我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最基础的口译笔记符号学起,通过练习不同领域的材料,慢慢地提高我的口译能力。在培训班上课的半年时间中,我的周末是最忙碌的,周六日每天都是七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让年近30的我非常疲惫。工作日不忙的时候,我会把周末上课时老师给的材料拿出来反复练习。除此之外,在单位条件允许时,我会每天跟读一小时的CNN或BBC,再花一小时用China Daily做视译(Economist和Financial Times对我来说还太难)。虽然因为单位工作忙,练习时有中断,但基本坚持了半年高强度的训练。就这样到了2011年5月,怀着兴奋又紧张的心情,我第一次参加了二级口译考试。虽然之前做过大量练习和参考书上的模拟题,但实际考试的难度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考题的英式发音、现场其他考生的声音、担心无法在给定的时间内说完的紧张都影响了我的发挥,考试结束时我就预感到可能会通不过。果然,我的口译实务只得了38分。这对之前半年坚持刻苦练习的我是一次打击。不过经过冷静分析我得出了几个结论:一、我之前荒废的时间太久,想通过半年的练习就通过二级口译考试,本身就是奢望,没考过实属正常;二、口译虽然需要天赋,但练习量才是决定性的。考试本身的难度不会变,而我的水平可以通过训练而不断提高,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考过;三、初次考试时的紧张影响了我的发挥,我的实际水平应该没有38分这么低;四、之前的口译练习方法需要调整。就这样,在初次考试中惨败的我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心,继续朝着二级口译的目标努力下去。从2011年7月开始,我减少了口译练习量,但增加了听说读写的练习。在短期内强化对《政府工作报告》类中国特色内容的熟悉程度,针对二级口笔译的汉英部分进行准备;每天固定看一篇Economist或Financial Times的文章,揣摩政经类英文的用词和行文风格;专门找自己之前不习惯的英式发音音频来听,提高对英音的反应能力;单位开会的时候,用口译笔记符号记录领导的讲话……这样的学习又持续了三个月。2011年11月,我同时报考了二级口译和二级笔译。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我同时通过了二级口笔译考试,虽然口译实务得分是整60,压线通过。
一级笔译
通过了二级口笔译之后,本想喘口气轻松几个月,没想到CATTI又推出了一级口笔译考试和资深翻译级别。与之前远远落后于同龄人的焦虑心态相比,这时我更自信了一些,不再因为难以企及的目标而不安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已经拿到了二级口、笔译证书,另一方面是,从2009到2011三年几乎不间断的训练已经让我疲惫不堪,无以为继。因此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双语水平的积累上,口笔译练习的频率则降得更低。口译方面,我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听网络公开课、看美剧和电影,偶尔跟读政经类新闻,每周抽一两个小时做一次口译练习。笔译方面主要是阅读原版小说、历史书和与单位工作相关的专著。兴趣为主,兼顾时政。2012年5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参加了一级笔译考试。7月份成绩公布,我通过了。通过这次考试与其说是翻译水平的体现,不如说是平时积累的成果和幸运因素。英译汉考的是基辛格的《论中国》,涉及一些《孙子兵法》的思想。我单位的一位翻译水平很高的老同志此前一直在尝试用现代军事英语的风格翻译《孙子兵法》,我也经常向他请教,了解了一些《孙子兵法》的原文和英译,算是无意中为一级笔译英译汉做了准备。汉译英则更巧,考的是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的典故。而我在半年前刚去过那里旅游,在每个景点都把宣传材料上的英文读了个遍。因此考题中那些景点名的英文我几乎是背出来的。这算是我在历次CATTI考试中最幸运的一次了。
决心考研、初试同传考试
通过了一级笔译之后,我还剩三个近期目标:一级口译、同声传译和考研。2012年时我已经31,离很多学校口译专业的35岁录取年龄上限不远了,因此我把考研作为首要目标,兼顾一级口译和同传考试。本科时的二外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理论研究也不是我的强项,因此我决定报考MTI口译专业。入学时要考的英语专业基础、翻译实务都可以纳入翻译学习的计划,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更能强化口译员的母语水平和背景知识,因此CATTI口译考试和MTI入学考试冲突并不大。从2012年6月到2013年1月,我的主要精力都用来准备考研,因此并未针对CATTI同传考试做任何准备。虽然如此,我还是决定报名2012年11月的同传考试,目的就是要了解它究竟有多难。果不其然,除了视译之外没有经过任何同传训练的我在考场上毫无招架之力。几乎是张口结舌地忍受完了整场考试,最终只得了32分。经过这次失败,我对同传考试的难度有了切身的认识,也更坚定了要考上研的决心。
一级口译
2013年1月考研结束后,我在等待成绩和准备复试的同时,决定再报一个同传口译班。如同当初开始学习交传一样,我的想法是,在同传方面零基础的情况下还是有人带着入门比较好。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各培训机构的同传课程之后,我选择了北京另一家比较大的培训机构。这次的学费是我半年的工资(信用卡都刷爆了)。学制依然是周末班,周六日每天七个小时左右,从2013年3月开始持续了约三个月。不过这次班很小,一个老师带五个学生。初学同传的过程和当初学交传一样痛苦。而且由于同传的性质,这次的痛苦要集中、剧烈得多。在绞尽脑汁地试图听懂原文并翻译的过程中,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由大脑中心向外扩散的剧痛。工作日单位不忙的时候,我就继续坚持翻译训练。这时我基本暂停了笔译练习,专心练同传,兼顾交传。不过很快我就发现,由于同传训练的强度太大,在单位的工作环境中很难专心练习。于是我调整了方法,除了吃透周末上课时练习用的材料之外,不再做新的同传练习,而用其他的办法来提高同传能力。在跟读CNN或BBC时,我有意加大了跟读间隔,并尝试在脑中进行中文总结;练交传时,慢慢延长原文的时间,把自己的记忆力逼到极限;做试译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视译速度,增强自己做同传的反应能力……这些原本是意在同传的练习却取得了无心插柳的效果:我通过了2013年5月的一级口译考试。现在回想起来,能够通过一级口译一方面是由于练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那次考试用的是美式发音,这对于听了十几年美语的我无疑是个巨大的利好。从2011年11月到2013年5月的一年半中,我虽然降低了练习的强度,却基本没有中断过。然而我的一级口译实务也只有62分,跟二级口译的60分相差无几,这也证实了一级确实要比二级口译难得多。
MTI口译、CATTI同传
2013年6月,我顺利通过了洛阳一所外语类院校的复试,并于8月底正式入学。除了重回学校的新鲜感和熟悉又陌生的校园带来的怀旧心情,令我感受最深的,是MTI口译的课业之繁重。相比于我之前参加过的交传和同传周末培训班,学校的口译教学系统性更强、分类更细、难度更大、练习量更多。同传课除了每周要交两份教材上的作业之外,还要用TED的材料自己练习;交传课要求紧跟外交部网站,将时事热点和外交部发言人的立场烂熟于胸;视译课为了增加难度,经常使用联大发言的材料来做练习……在阔别校园十年之后,已过三旬的我经常做作业做到十二点,第二天又是一上午的高强度训练。这样的生活贯穿了整个研一。研二主要是口译实习,我和口译专业的同学从2014年10月开始在北京的一家单位实习,从易到难逐渐地适应实际工作中的口译。实习期间我抱着再试一次的心态参加了2014年11月的同传考试,主要目的是想检验一下同传周末班和研一一年的学习、训练成果,再会一会这个两年前让我张口结舌的魔鬼考试。第二次考同传,我对考试的难度有了心理准备,但对于通过考试则完全不抱希望,因此也没有心理负担。考试时仍是手忙脚乱,调用了所有的精力才勉强能跟上原文的节奏。两个月后成绩公布,我意外又狂喜地看到,65分,通过了。就这样,我陆续通过了除三级口译之外的所有CATTI英语考试,如果不以“持证”作为通过一级口笔译的标准,我可以算作首批CATTI“通关者”中的一员了。
“通关”后的感想
从2008年底我把自己从游戏中拉回现实,到2014年底CATTI“通关”,我用了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中,CATTI始终在指引着我努力的方向,并且通过提供口笔译不同级别的考试让我的努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激。拿证的喜悦总是短暂的,随着水平的提高和眼界的扩大,越来越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渺小。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已经望尘莫及,而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甚至00后,也在英语方面有着天生的优势,这更让我有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译海无涯,CATTI证书只是一张入场券。努力永远都不晚,努力也永远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