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CATTI二级口译的喜悦之旅

来源: 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

  我2004年英语专业本科毕业,2008年硕士毕业(英语语言学方向),毕业前通过三级口译。留校工作7年间,我一边教口译,一边学口译,一边做口译,一边考口译。7年之后,我迎来了专注口译学习、全面提升语言水平的最好年华。此时,将过去多年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伤疤和体悟凝固下来,用以明志,督促成长。是为题记。

  迟到的顿悟——知(Enlightenment)

  我至今没有过二口不是偶然。

  面对巨大挑战时,人自然会惊慌焦急,智商和情商也随之下降,于是,很多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找寻理由(justification)让自己心安理得地逃避挑战,有选择时,往往会走那条“更容易的路”。然而,这种应对机制的结果是,我们始终徘徊在瓶颈口、离不开舒适区、无法自我突破。

  2007年,我凭着吃老本儿侥幸通过了CATTI三级口译,遂在第二年报名参加二级口译(“二口”)。未过。后又考过多次,但最好的一组成绩是85分(综合)/50分(实务),最差考过27分。

  是的,27分。

  这个分数足以让幼稚的我产生各种“幻想”(myths),才能平息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恼羞成怒:

  myth 1、都怪考试机制不透明,让人死得不明不白:考题既不公布答案,也不公布评分细则;

  myth 2、都怪教材不好:指定教材跟不上时代变化,参考答案笔译痕迹重;

  myth 3、口译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事,而我没这个天赋。算了,及时止损。

  殊不知,当年那个拿了27分的27岁的我根本不懂,以上罗列的三条不是原由,而是理由,甚至可说是借口,因为:

  1、死得其实相当明白。死因无非是:a.没听懂 (错译、漏译);b.没说人话(不通顺、翻译腔)。

  又没听懂、又不说人话,你不得27分谁得27分?假如这样也能得60分,那才叫“活得不明不白”呢。CATTI考试为铸就合格翻译严格把关数十年,我应该庆幸自己遇到了真金白银、没有漏洞可钻的她。

  2、“教材陈旧”这个理由不攻自破,因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即使产生了新名词、新说法,也几乎影响不到口译的整体译文质量。

  至于参考答案笔译痕迹重的问题,可以建议出版社和编著者考虑进行调整。但更尖锐的一个问题是,要谨防“仗着”口译的独特性在不知不觉中又找了一个不突破自己译文质量的借口。将业余口译和专业口译区分开的终极指标之一肯定是译文的文字质量。那么问题来了,你追求哪个,业余还是专业?更何况,口译也并不等于一味的使用短句和顺句驱动,只要是好的文字,就值得我们学习,通过熟能生巧,脱口而出。

  3、口译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但,我的努力程度之低,还没到轮到拼天赋,就已经输了……

  尤其是第3条,当初我凭这一句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理由,无比“方便”地把自己的潜力、应该也能够肩负起的奋斗责任否定得干干净净。

  至此,我的CATTI二口屡战屡败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核心在于找借口容易、付出很难。其实,看很多网友讲自己CATTI考试失败经历的帖子,都能看到一个共同点——剖析了很多客观理由,唯独对自己的剖析不够客观。多么痛的领悟,让我的全面备考迟来了七年。当然,迟到比不到好。现在,我但凡因为某一挑战而动了放弃的念头,或者有意无意地寻找“客观原因”(justification) 时,我都会问自己,究竟是真的有客观原因限制了我?还是因为不敢直面困难而在寻找开脱的借口?通常在提出这个问题的同时,我就有了答案,和继续前行的勇气。

  专注、可持续备考——行(Action)

  我在备考CATTI过程中有过很多困惑或问题,例如,市场上十几种口译教材,怎样选择或搭配?与口译学习配套的听说读写训练该怎么分配精力?口译实战对备考和学习有何意义?

  “听了那么多口译学习方法,却依然学不好口译、过不了二口”问题的症结在于,不能够可持续的专注口译备考和学习。“可持续”事关策略,“专注”事关态度。我基于个人近几年的外语学习和口译学习体验,形成了以下四条环环相扣、彼此贯穿的二口备战思路:

  1、只练一本书

  2、360度无死角训练

  3、重复

  4、不找借口、可持续发展

  只练一本书(重复)

  Thomas Aquinas曾说过要小心那些“只读一本书”的人。人们对这个说法产生了理解上的分歧,很多人认为这是在批评知识面狭窄、观点偏激的人,但我认为这句话应该理解为:精读一部书,以一顶百,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十几种教材,不用挑花眼,就用CATTI指定教材《三级口译实务》,吃透之后再考虑看其他教材。“吃透”的标准很容易把握,就是脱口而出。无论是“武当内家拳具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 (It’s characterized by slight motion’s conquering violent motion and mildness’ conquering firmness –called “four liang vs. one thousand jin” or winning only after the enemy has attacked you),还是“布达拉宫广场红旗飘扬,雅鲁藏布江纵情歌唱,古城拉萨披上了节日盛装” (The ancient city of Lhasa is covered in gala decorations with red flags flying in the Potala Square and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gurgling delightfully),都必须做到即时翻译,还要保证准确和流畅。简单计算一下,每单元5篇文章,每篇文章平均500字/词,16个单元共80篇文章,共计40,000字/词。按磁带小时计算,每单元音频约35分钟,16个单元约10小时,听译、视译、回译甚至同传四种方式训练下来,相当于40小时(复习不计入)。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精通80篇文章的辐射力就会翻倍。突破了第1个40小时(《三级口译实务》),第2个40小时(《二级口译实务》)会完成得更快、更好,译文表达也会越练越顺。

  “吃透”的另一方面是指,三级口译的80篇文章不仅适用于练口译。例如,每一篇英译中的文章我都会听写一两遍,当作复习,同时可以提高英语写作思辨能力、积累词汇、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特别建议口译基础薄弱的学习者采用这种“只练一本书”的方式来学习口译,至少是在复习的初期。等一本书练完时,可以丰富听力和阅读材料,比如引入BBC新闻、《经济学人》期刊作为全面提升听说读写思辨能力和知识面的绝佳学习材料,具体方法人各有异,但学习的总原则还是在于“吃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能图快,我经常提醒自己:慢就是快,因为“Short cut is the longest distance between two places.”

  360度无死角训练(重复)

  训练时,每篇文章都做听译(带笔记)、视译、回译,一个都不能少。更重要的是,每一篇文章训练完之后都必须整理,包括词汇、句法、背景知识、对比多种译文的差异;我的一个口译老师说过,“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因此,所有材料(包括相对简单的英汉互译、句子翻译、段落口译)都应严肃认真对待,并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及时复习。这样下来,《三级口译实务》这本教材要学习一年才能做到通透扎实、练到极致。

  不找借口、可持续发展

  备战二口需要长期付出,因此必须做到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教材选择、进度安排、口译类型组合训练(听译+视译+回译),还是重复次数、口译难点的应对策略(比如,忍多久再去翻看答案),我们的选择和计划应该将难度校准在稍高于目前水平的位置。备考二口和口译学习的路上会遇到很多次瓶颈期和具体的挑战。想走那条“更容易的路”时,要记得问自己,究竟是客观原因限制,还是在找借口逃避困难?是不愿还是不会?这一点如果能有清醒的认识和及时的自我提醒,加上科学的方法配置,相信一定能做到长期、专注地学习口译。

  口译实战对备考和长期学习的意义

  虽然身处“翻译沙漠”的甘肃省,我依然经历过几十场口译实战(包括会议口译和陪同口译)。实践的打磨触发了我很多思考,小至翻译策略的选择,大至翻译的良知和翻译职业的社会认知。最深刻的体会有两点。

  第一,即使会议组织方严重贻误迟迟不提供发言人基本信息并且态度恶劣(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只要是已经接下了任务,只要不是过于专业的会议,我出于道义和职业的良知还是会硬着头皮去做,不轻易放弃。因为,译员是否懂得自己在国际会议现场的价值(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当代)、是否怀有职业自豪感,都不应该受控于会议组织方是否懂得译员的价值。这就好比人们礼貌友好的举止应当始终如一,不应该在碰到冷漠或者不文明的回应时心灰意冷地改变自己的处事原则。当然,我选择硬着头皮做口译的“无米之炊”,也是因为及时地问了自己“不愿还是不会?”这个问题之后,决定勇敢挑战自己。

  第二,功底一定要扎实,这样,在遇到上述情形时,也可以做到处变不惊,做好“无米之炊”。尤其在面对众多实战机会时,要冷静衡量自己的长期发展需要,做好学习和实践的平衡取舍。只有每一个译员都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才能得到1+1大于2的效应,而不是停留在对翻译职业环境不理想的抱怨之中止步不前。此时,我们的口译学习不只是个人行为,而变成了有可能改变翻译行业社会认知普遍低下现状的基石,是实现所有口/笔译员健康、可持续职业发展的希望。而这些,都来自于潜心、静心的口译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双语水平,与口译实战形成良性互动。

  喜悦之旅 功不唐捐 (Life-Defining Pilgrimage)

  前段时间的复习备考,正值三伏天,往往是训练完一篇文章(约4小时,重复10遍)之后,才发现自己已是汗流浃背。辛苦是辛苦,但是,在这38度的高温天气中练口译说来也有趣。每次开练之前觉得自己已经在中暑的边缘,但是,练完之后居然神清气爽,毫无中暑的症状。原来,练口译还有解暑强身的功效!我也渐渐体会到,艺术家或者天才能够做到“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不是因为他们有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也跟意志力没关系,而是因为专注。专注于这种高难度、高强度的学习可以带来近乎“天人合一”的状态,我们由此感觉不到个体的存在,学习完之后还有脱胎换骨的感觉,这就是口译学习带来的喜悦。从这个角度看,专注比意志力“高大上”多了。后者是在忍受煎熬,而前者是主动接受自我修行。因为专注,“10000小时 ”和“400小时 ”听起来就像“10000小时的喜悦之旅”和“400小时的喜悦之旅”一样。

  现在,下班回来的每个晚上或者周末,我都会开启“专注修行”模式。翻开《三级口译实务》,像虔诚的教徒一样,平静地在可持续努力中等待高分过二口的那一刻,然后,收起成绩单,平静地开始备考一口,平静喜悦地度过始于CATTI但不止于CATTI的我的“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