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TI与MTI的衔接:理念、行动与方向

来源: 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

摘要:MTI教育逐步进入丰富内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阶段,与CATTI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揭示CATTI与MTI目标理念上的契合的基础上,结合本校CATTI月考实践经验,提出未来二者衔接的可行方向:信度效度多维度科学分析、线上线下多模态灵活组合、校内校外多元化立体评估。

关键词:CATTI;MTI;衔接

1. 引言

  据估计,到 2015 年,我国将形成学术型研究生和学位型研究生招生各占 50% 的总体格局(杨英姿,2011:82)。自2007 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以下简称MTI)教育正式在我国开始实施,截至目前该学位的试点培养单位已达 158 所高校。为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人才水平和能力,规范国家翻译人才从业资格标准,促进高素质的外语翻译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与管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以下简称CATTI),到2015年正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第十个年头。在此背景下,对CATTI与MTI的衔接进行认真总结反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CATTI与MTI 的天然契合

2.1 目标高度统一

  Bell将翻译需要的知识细分为:源语知识、目的语知识、文本类型知识、真实世界知识和对比知识(1991:36)。Presas认为翻译能力即为翻译所需的各种阐述性或操作性的基本知识系统(2000:28-29)。PATCE (Process of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研究小组(2003:77-93)指出专业译员应该具备五种翻译能力,即: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使用工具和文献的能力,心理能力、转换能力和决策能力。综上可见,翻译能力不仅包括双语知识,非言语知识,文本类型和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语际转换。根据巴克曼的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语言测试应是多重组合的,测试者同时对应试者在交际前提下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测试(Bachman,1990)。穆雷提出翻译测试是对被测对象所掌握的翻译知识、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的测量,它是翻译评估和翻译评价的一个步骤或者说是一种手段(2007,85)。CATTI的考题设计充分考虑到这点,笔译分综合能力和笔译实务两大部分,作为“典型的语言能力测试”和“翻译能力测试”(赵玉闪、王志、卢敏,2007:54)。双语能力、非言语知识以及翻译策略能力正是CATTI 二级考试考核的核心,目的在于检验应试者的笔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准专业译员水平或专业译员水平。

  翻译市场对翻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业人数也越来越多。迄今为止,似乎无从判断翻译人员的执业能力和资质,翻译市场上的一些从业行为也急需有效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必将有利于加强翻译市场的管理,有利于规范翻译产业和促进翻译市场有序竞争(卢敏,2012:91)。而MTI的人才培养职业化指向非常明确。CATTI的实行有利于翻译行业管理,有利于规范翻译市场和有序竞争,与MTI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倾向不谋而合。

  MTI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而CATTI是国内最具权威的翻译专业资格认证考试,是对应试人员口译或笔译的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的认定,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CATTI理所当然应成为MTI培养质量的检验标准,同时为MTI的人才培养提供正确导向。通过仔细对照《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英语二、三级翻译口笔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和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颁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7)78号(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可以明显地看出考试大纲和培养方案在对MTI学生翻译能力要求上的高度一致。

2.2 保障体系

  考试大纲一开始就明确规定:由国家人事部统一规划、中国外文局组织实施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已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国实施统一考试后,各地、各部门不再进行翻译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2008 年 9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研究出台《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在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凭学校开具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证明”,在报考二级口、笔译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时,免试综合能力科目,只参加实务科目考试。这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有效衔接的制度保障的正式开启。与职称评审和专业学位的衔接使CATTI考试有了制度的保障,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CATTI共7个语种,43种考试已在全国推开,累计报考人数27万人,3.5万人已获得翻译资格证书(郭晓勇,2013:64)。CATTI逐渐成为中国大陆覆盖范围最广的职业考试。从2009,2010两年来翻译专业硕士参加考试的情况来看,其整体通过率略高于其他考生,这体现了通过系统学习的翻译硕士的专业性优势(杨英姿,2011:83),也说明CATTI在MTI学生中的影响力正在逐年上升。相关研究在试题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论证笔译二、三级实务考试试题题量基本达到大纲的要求,所设置的考点的范围和难度符合目前我国的英语语言和翻译教学的现状(赵玉闪、王志、卢敏,2007:56)。也有学者在取样效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整体而言CATTI二级笔译考试试题效度较好,较能测出应试者的水平”( 周赟赟,2012:267)。

3. 校本实践

  在认识到CATTI的指挥棒作用之后,我校从MTI学生的出口标准(CATTI)反观其入口水平,针对性开设CATTI二级口笔译模考课程,经过近三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以下CATTI“月考”模式:CATTI模考分口笔译按月交替进行,所有MTI一年级学生不分方向全部参加,其他年级学生选择参加。每学期共4次,全年8次。,每次主考老师从依据CATTI二级历年试题建立的题库抽取英译汉(400词左右)和汉译英(350个汉字左右)各一段印制成试卷,学生需要在1小时以内完成全部翻译,在学生交换互评的基础上,主考老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机动参与的其他MTI导师进行现场点评。口译月考主要采取视译方式以最大限度确保包括笔译方向在内的全年级学生的参与。口译采用集中视译或分组循环视译两种方式。主考老师事先将CATTI二级口译真题或自选的时事新闻类材料发给学生准备,以便让基础较弱或笔译方向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准备很好地参与并保障口译月考的顺利进行。

  CATTI月考实时检测评估并反馈学生的真实翻译水平,促使课程教学与评估形成良性互补。根据月考成绩和老师的分项点评,有利于学生找准自己的弱项,更积极地投入课程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学生参加完全部8次月考(任何理由缺考,必须跟随下一级补考,达到总的次数要求)记2个学分。并以参加CATTI二级考试作为免1篇学术论文发表的条件,而通过CATTI二级考试则作为参评国家奖学金遴选条件之一。CATTI模考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获优先推荐进入院外校内导师的项目组实习,提前开始IT项目真实实习,全面充实专业领域知识;同时进入知名IT企业(华为等)定制实习生人才储备库,到第四学期分批次进入企业开始全面的定制实习;同时也进入翻译企业预选人才库,有机会进入翻译企业合适的翻译项目。

  口笔译主考针对学生答题卷或口译情况,对学生进行打分投档,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在同学中的排位情况。学院分别邀请有经验的CATTI阅卷老师分享经验,明晰CATTI口笔译二级考试的评判标准,给模考明确的导向。经过近年的测试与调整,学生逐渐由不了解到关注,从最初的抵触,到以考促学,积极配合,并逐步有同学顺利通过考试取得证书。根据对参考学生的调查问卷、半结构化访谈和学习日志跟踪,发现此种设计的优势有以下几点:1. 难度与CATTI二级考试真题仿真,题量根据考试大纲对翻译速度的要求进行剪裁,能达到很好的模拟效果;2. 集中做题的时间和空间压力,有利于学生培养很好的临场状态;3. 生生互评的方式,能形成很好的同伴压力,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提高(此环节为根据往届学生反馈,今年新增);4. 1小时的笔译量或口译量,让学生当堂还有足够精力认真听老师点评;5. 当堂讲评的方式,利于学生找准自己的弱点,针对性提高相关翻译能力;6. 题库的形式,能比较全面涵盖知识点和考点,能帮助学生系统备考。7. 专门的口笔译考官(非MTI常规课程任课老师)产生陌生化效果,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收获具针对性的考试技能和翻译实战技能。8. 每次月考以冷餐会形式进行,考前或考后都有茶点时间,可以缓和紧张的气氛让学生发挥最佳水平,也为师生深度交流提供了良好氛围。9. 与学分、奖励机制、实习机会的挂钩,有利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充分实现CATTI在MTI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毕业设计是确保MTI人才质量“高层次”的重要途径。MTI不仅需要专业领域的应用翻译能力,更需要具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的素养。而CATTI模考对各类文体翻译、各领域翻译从具体技巧到类别特征、从翻译风格到翻译策略等全方位、多维度的不断解读、反思、总结和提炼,既有利于MTI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又将对他们的毕业设计提供很好的分析框架和设计起点。

  至此,CATTI在整个MTI培养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间桥梁。它既对MTI培养的课程设置提供导向,进入学分系统;又对MTI学生的翻译能力评估提供依据,为MTI实习实训提供预选参考,CATTI成为保障MTI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可操作的、强有力的后盾。

4. 未来方向

4.1信度效度多维度科学分析

  翻译资格考试已跻身国家大中型职业资格考试行列,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翻译资格考试要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更需要有坚实的理论来指导,翻译资格考试研究的跟进必将推动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培养造就高素质翻译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对CATTI考试应该有更理性的认识,更科学的分析。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从测试学角度,加大对CATTI考试的试题分析,力争从信度和效度两方面不断优化,确保其绝对权威性。未来CATTI试题设计上可以更真实。通过模拟实战项目,全面考察学生对相关翻译软件及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并能测试学生根据具体的翻译项目整合资源,设计翻译步骤,实施过程管理的案例操作能力,真正与翻译行业无缝接轨;另一方面,重视反拨效应,即考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产生的影响。如今反拨效应被普遍看作考试效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的研究也常被看作考试效度验证的重要环节(刘晓华、辜向东,2013:4)。因此,深挖学生参考方面的各种数据,从反拨效应角度,对MTI的课程设置提供更可靠的改进依据,以期更合理嵌入MTI课程体系,与MTI基础技能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形成良性互动与互补。

4.2 线上线下多模态灵活组合

  将CATTI与传统课堂、工作坊、实训实习有机结合,打造MTI人才培养的立体模式。对照作为MTI出口能力要求的CATTI,对各板块的能力培养进行有效对接。通过定时定量仿真模拟,训练学生临场感,并提供交流讨论空间。通过学生线下的自评补充,尽早促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能够胜任各类翻译任务的挑战。开发CATTI在线题库,将技能版块进行细分,每个版块设计有一定难易梯度的测试题目,学生可以自测口笔译水平。制作重点知识技能版块微课,进行系统精要的讲解并辅以制作精良的动画、手绘等。口译题库可添加各类音频、视频材料,增加学生模拟的真实感。多模态的刺激,有利于学生提高测试兴趣和巩固测试效果。学生针对性地选择定向突破专项技能,实现泛在自主学习。

4.3校内校外多元化立体评估

  学生的能力不应该仅由专业教师来评判,更多地应该由业界的资深译员来评判,以求获得符合业界要求的学生能力评估(柴明颎,2010:56)。在已有的良好校企合作基础之上,让校外企业导师不仅仅充当授课教师或项目指导的身份。从翻译企业人才需求和翻译质量标准的角度,业界资深企业导师能够提供更贴近市场需求的评估,更能引导学生尽早实现翻译职业接轨。从而搭建“课程评估+证书模考+实践认定”相结合的多元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管理监控,对学生翻译水平进行阶段性考评,建立学生个性化的翻译能力进阶档案,既能横向全面展示学生真实的翻译能力情况,又能纵向跟踪记载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轨迹。同时为今后的教学科研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数据,为MTI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依据。

5. 结语

  MTI教育逐步进入丰富内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阶段,与CATTI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将CATTI与MTI教育的衔接作为研究对象,从测试学角度对CATTI进行信度分析;通过课堂观察及学习日志法考察其对教和学的反拨效应;引入企业翻译质量标准,反观CATTI和MTI教育。从CATTI考试数据的历时梳理到企业翻译标准的横向参考,从测试学、翻译学的理论观照到实证分析、数据整理,形成多维视野立体考察并形成CATTI、MTI及翻译企业三方合作共赢构架和实施方案。为CATTI优化和MTI课程设置提供科学依据,为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的衔接提供借鉴模式。CATTI考试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必将助推我国翻译专业人才评价事业走向成熟,翻译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也必将因此而繁荣。

?

参 考 文 献

[1] 柴明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 中国翻译.2010(1):54-56.

[2] 郭晓勇.十年耕耘, CATTI与你译路同行[J].中国翻译.2013(6):64.

[3] 刘晓华、辜向东.国内外反拨效应实证研究二十年回顾[J].外语测试与教学[J].2013(1):4-17.

[4] 卢敏.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二、三级口笔译和同声传译考试命题及考点分析[J].译苑新谭.2012(第四辑):75-93.

[5] 穆雷.翻译测试的定义与定位——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一)[J]. 外语教学. 2007(1):82-86.

[6] 杨英姿.谈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三个衔接[J].中国翻译.2011(3):81-83.

[7] 赵玉闪、王志、卢敏.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笔译试题命制一致性研究报告[J] . 中国翻译. 2007(3):53-56.

[8] 周赟赟.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二级笔译试题效度分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267-284.

[9] Bachman, 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0] Bell, R.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New York: Longman, 1991.

[11] PATC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 Alves F (ed). Triangulaiting: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3: 77-93.

[12] Presas, M. Bilingual Competence and Translation Competence[A]. C. Sch?ffner & B.Adab (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V, 2000: 28-29.